当前位置:首页 > 小记 > 正文内容

关于开源的一些思考

吹白5天前小记220

今天登录了一下QQ,发现有一条加群的申请,是这样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在兼职开发和维护一个“纯血鸿蒙”的项目,由于“纯血鸿蒙”发布还不太久,生态自然是不太完善,导致有一些需求没有现成的组件可用,于是我自己开发并开源了几个组件上传到了OpenHarmony三方库中心仓,不知道这位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遂心生不满。

年轻的时候,我还对技术充满了热情,沉迷于各种“XXX编程思想”、“代码整洁之道”、“架构整洁之道”,热衷于阅读各种技术大佬的文章、开源代码,希望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些大佬们的高度。那时的我看到这种言论,会一面毫不客气地回怼you can you up并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用语问候他家里长辈,一方面暗下决心提高自己的技术让自己的作品无懈可击!

而现在,面对这种事情,更多的是无感。我并不靠这几个组件赚钱,把它们开源出来也不意味着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任何人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如何评价,对我也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影响。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位的行为,除了让我意识到世界上有这么一号S13,没有任何意义。

但要说是完全无感也不准确,它引发了我对开源的一些思考。以我对开源的贡献——事实上绝对可以说是:毫无贡献——来说,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思考不思考的,就是一些乱七八糟不成条理的想法。

常有人说开源不等于免费,但实际上开源等于免费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是以Apache、MIT和BSD这类协议开源的项目。其中更有甚者潜意识里认为使用你的开源项目是给你面子,有任何问题开源作者必须无条件负责到底,而这些人往往对开源社区又没有什么贡献,甚至连ISSUE都不会好好提,问题也不会描述清楚,只会无限制地消耗开源作者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这也就是俗称的“伸手党”。

一直以来,开源作者对于“伸手党”可以说是深恶痛绝。我问DeepSeek伸手党对开源的贡献,DeepSeek回答:

伸手党是开源的双刃剑:短期增加维护负担,长期看却是生态活跃的基石。高效社区管理(如自动化、分层贡献机制)能将其转化为潜在贡献者,而纯粹排斥可能削弱项目影响力。开源的本质是协作,不同角色的共存——包括被动的使用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

“伸手党是生态活跃的基石”这就多少有点搞笑了,说是开源生态的寄生虫更为贴切。另外,“伸手党”也不只是个人开发者,很多商业公司也是一样。近些年来,知名开源项目作者因为其项目被商业公司用于大量盈利产品自己却没有得到经济回报,而商业公司甚至都不愿意参与维护项目,愤而删库跑路的事情常有发生。大名鼎鼎的OpenSSL在2014年“Heartbleed”漏洞爆发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核心维护者仅靠兼职维护,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

我本身并不反对在开源协议允许的范围内免费使用开源项目,因为在今天来说这几乎是每个开发者不可避免的事情,每个人都一样,我也一样,只是有一个前提:对他人的劳动和付出保持最起码的尊重。

人们往往习惯了为有形的产品付费,比如去早餐店买个面包当早餐是需要花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而无形的产品背后的各种劳动成本往往被忽略,甚至得不到尊重。比如在各种应用市场的App下面,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类似“这个破软件居然还收费”、“收费软件,一星也不想给”的差评,甚至是免费的App加点广告有时候也会被骂得体无完肤。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软件背后的公司、开发者付出了劳动,需要收入来维持公司运转和日常生活。开源项目也是一样,在这些项目背后的开发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可以不喜欢,可以不用,甚至可以讨厌,但是没必要有这么多恶意。

我希望无论是开源还是别的什么活动,始终是“以人为本”的。前几年沸沸扬扬的“996.ICU”就是对以人为本的思考。任他杰克马如何舌灿莲花、偷换概念也不可能让大家相信“996”是一种“福报”,因为“996”不以人为本。

词不达意,嘎然而止,下次再写哈哈。

本文由深圳市信言软件工作室技术团队原创,未经允许,禁止抄袭、复制或转载,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链接:https://blog.xinyanruanjian.com/post/15.html

标签: 开源